Author: --
Size: 扇骨│长33.2cm;宽2.5cm;高2cm;重53g;扇面│长50cm;高18.7cm
Signed and dated: 1924年作
Estimate:
Final Price: RMB 880,000
出版
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手稿本,无页码,扇骨第87号。
《竹素流风:金西厓刻竹拓本》(上海:可读庐,1933),线装本,无页码。
《竹刻》(北京:人民美术出版社,王世襄编着,1991),页45。
《刻竹小言》(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金西厓着,王世襄编,2003),页268。
释文
「西厓仁兄属吴征画而自刻之。」
「不肯随波自直钓,一朝以道佐成周。后来亦有人于此,只把渔竿空白头。宋僧保暹诗。袌鋗书。」刻铭并款识
「待秋」印款
「蛰园有嘉木,千株万株伙,主人移植之,分惠忽到我。当时言嗫嚅,左右无所可,或曰此戏耳。剪桐今亦颇,否则楚人封,印刓终不果。昨宵忽入梦,花木竞婀娜。上有辛夷枝,下有丁香颗,仿佛蛰园物,来梅花一朵。扶节一欢迎,徙倚修竹左,公闲乐轩渠,鄙儒真琐之,亟命捆载来,并使园丁荷,那知梦即真,打门急星火。近作录尘西厓四兄雅鉴并乞正可。弟成多禄。」
「寿安山中得此景,写与西厓先生。甲子(1924)三月龙樵萧愻。」题铭并款识。
「多禄之印」白文印
此件作品着录于手稿本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扇骨第87号:「白竹韩式。吴待秋书行字又画山水。自刻款。阴文(又)。甲子(1924)九月廿四日。丁亥(1947)八月廿八日加刻一印。已装扇面。」(注释1)扇骨为书画家吴征(待秋)(图1)书画、金西厓刻成。装有扇面,为书法家成多禄(1864〜1928)、画家萧愻(1881〜1944)分别书画。
吴待秋所书为宋代诗僧保暹〈磻溪〉诗:「不肯随波自直钓,一朝以道佐成周。后来亦有人于此,只把渔竿空白头。」磻溪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,源出南山,北流入渭水,一名璜河,是传说周初太公望(即姜太公)未遇文王时垂钓之处。另面刻吴待秋画,此画构图巧妙,势随扇骨下窄上宽之幅面,分为三段:由下而上,由近至远,从最下方刻铭款识而上,画象由密而疏,复为密,渐至留白;构思别出机杼,不落「待愿者上钩」之窠臼,而以文人写意为之,寥寥数笔,衬托出高隐形象:枯林、坡石围绕屋舍,高士端坐其中,水滨、屋舍俱无径可至,叙明「只把渔竿空白头」之画意。金西厓刻竹年复一年,终日不倦,曾得吴昌硕题赠,自颜其室曰:「锲不舍斋」,吴待秋曾为作此图,西厓刻成「吴待秋画 锲不舍斋臂搁」(注释2),与此作画意相近,画中屋舍或亦西厓高隐刻竹之「锲不舍斋」是也。西厓熟谙画理,刻竹以画象取舍、位置经营见长,又善化笔墨为刀趣,表现书画皴擦、线条、苔点等点画趣味,尤俱极传神,能不失原作之风格笔意,更予人清新隽永之感。
吴征(1878~1949),字待秋,名征,以字行。别号袌鋗(xuán,ㄒㄩㄢ)居士、春晖外史、鹭鸶湾人、栝苍亭长、晚署老鋗。浙江崇德(今桐乡)人,后居上海。画家吴伯滔(1840〜1895)次子,少即擅画,山水初传家学,宗王麓台,终日作画,手不停挥。花卉则师吴昌硕早年笔墨,亦能冶印。继黄宾虹(1865〜1955)后,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美术部主任,后专以鬻画为业,为民国时期影响海内外的著名山水、花卉画家,与吴湖帆、吴子深(1893~1972)、冯超然(1882~1954)等合称「三吴一冯」,又与赵叔孺(1874~1945)、吴湖帆、冯超然并誉「海上四大家」。
此扇装有扇面,一面由画家萧愻(xùn,ㄒㄩㄣˋ)画三五高士濯缨濯足于溪畔之景,款识题为寿安山所见。萧愻,字谦中,号大龙山樵,一作龙樵,安徽怀宁人。民国初年北平画坛以山水画闻名的「二萧一胡」之一,为当年金城所创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成员。早年初到北京,随同乡姜筠、陈昔凡学画。曾出游西南、东北名胜,行万里路,开阔艺术视野,回京后「中年变法」,形成个人风格。
扇面另为书法家成多禄书诗一首。成多禄,原名恩令,又名恩龄,字竹山,号淡堪,室园名榆庐、淡园、十三古槐馆。祖籍山西太原,后迁吉林九台县其塔木(今九台区其塔木镇成家村)。自幼颖慧,年十六应童子试,列为案首,未料乡试因病晕场,自此绝意功名。以诗歌、书法见重于世,有《淡堪诗草》二卷行世。书法造诣深,取法欧、颜、苏、翁各体,不落窠臼,卓然成家,为东北四大书圣之一,与宋少濂、徐鼐霖合称「吉林三杰」。民国初年曾任吉林省第二届参议院议员,民国教育部审核处处长,为官清廉,誉称「清廉太守」。
释保暹,字希白,金华(今浙江金华)人。普惠院僧。北宋初年江南诗僧,生卒年、俗姓及生平事迹均已失考,约公元975年前后在世。真宗景德初直昭文馆,为北宋九诗僧之一,除与希昼等八僧唱和外,与同代名士徐任、蒋白、徐希、张康等亦交往唱酬。着有《处囊诀》一卷,已佚。宋本《九僧诗》中存其诗,多为五言律诗,节奏明快。
注释1:金西厓,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手稿本,无页码,扇骨第87号。
注释2:王世襄编着,《竹刻鉴赏》(台北:台湾先智出版,1997),页172。